嘗試設計一款學生比較不會想刪除的校園App

Silicon Chang
Aug 17, 2019

--

去年的這個時候,系上朋友接下了成大校園APP的工作,並且提議要用團隊的方式進行設計與開發,邀請我一起加入。其實這個時候我自己UX也只接觸幾堂課,還有偶爾滑滑Medium文章。

成大校園APP

那時候其實對很多事蠻絕望的,一開始整個心態比較像是插畫的遠端工作者 ( 拜託團隊大大們別揍我 ),畫畫創作提供自己心情上的娛樂,還有賺一下平常休閒喝咖啡的錢。需要哪些功能,就趕快去查查網路上幾個既有產品,還有一些設計原理與方法,嘗試跟自己與同學們生活的困境聯想做優化。

投入一件『真的事』,會發現很多東西行不通,會開始找方法,這時候才是真的學習。

其實,學校常常花了大錢,想要辦什麼程式創新創業比賽、創業車庫、XX課程,產出了一堆為了比賽跟計畫存在,實際沒有人會用到,一陣子就會消失的東西。倒不如開放更多學校的API跟系統(還有薪水)讓學生做練習,自己動手改善自己咒罵的系統。一個開放自由跟願意讓學生自願發揮所學的環境,常常才是學校最需要的:正向流動的循環,造就社會與學校的進步。

完成一件事通常不是最困難的,提出一個非常好的想法也是,最難的是完成目前很好的部分之後,有沒有人願意持續下去,還有持續的跟相關單位溝通。在這邊真的很感謝老師跟團隊(無限磕頭),願意去改變學生的絕望。

1/過去產品的資訊架構分析

其實過去的產品往往都是當下所能做到的最好,做行政系統改善除了過時技術,還要面臨的是趨於保守的行政流程,而保守也可能是害怕既有流程因為改變而出現漏洞,造成學生損害。所以只有一直去攻擊過去產品沒什麼意義,幫過去產品窒礙難行的地方找到可行解是一條較為積極的路線。今天一個系統難用很久沒有被改善,很有可能是主事者也刻苦耐勞慣了,不知道自己的系統不好用,對他來說的心情就是:我很努力幫大家準備了系統,卻還是不斷被罵。

那麼,舊版面臨了什麼困境呢?

舊版成大APP
  1. 所有APP面臨的困境:
  • 大家手機桌面跟記憶體已經客滿了,不想下載不夠『好用』跟不夠『有用』的APP。
  • 要同時維護iOS跟Android實在成本很高,要開發兩種版本。經費沒有那麼多。

2. 並非使用者中心設計,定位不明:

舊版集結了各個處室希望放的內容,內容包羅萬象,但不是學生所需要關注的內容。使用者是學生,並不是學校行政單位,而行政單位是利益關係人,以行政單位本位的設計造成的結果,就是使用者的離開。

3. 沒有善用APP特性:

  • 如果是少用的功能,大家會傾向連上網使用,這時候是不是不應該放在APP當中,也許可以用更好的響應式網站解決?
  • 舊版很多是連上網使用就好的功能,沒有善用APP特性。
    (讓使用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提醒通知、常用特定任務、減少手續….)
App中按了各處室窗口,會到介面完全不同的網站

4. 資訊架構跟使用介面不順暢:

原先校方發包給多個網路廠商,校園APP功能又包了一個網路平台,導致連線效能不佳,版面也缺乏一致性。部分按鈕行為與使用者預期行為相悖。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某個Dropdown欄位選擇完東西要送出時,找不到送出鈕,隨意亂點了旁邊的圖片時,東西就突然送出了。

5. 產品缺乏學生歸屬感與記憶點。

針對上述問題,1跟3團隊藉由了以PWA(Progressive Web App)的方式解決,讓網站可以具有像 APP 般的瀏覽速度等優點,提供更佳的用戶體驗,不但不用顧慮兩種系統問題,也不用擔心會佔據手機巨大容量。PWA唯一的缺點也只有在iPhone上的通知弱弱的,卻可以解決對於使用者來說更棘手的問題:手機容量。

成大APP安裝流程

4的部分,修改與優化需要時間,我們只能慢慢地汰換掉平台包平台的問題,不過按鈕行為等可以透過介面重新設計改善。為了改善2,我們則必須重新訂定Persona,以使用者的問題為核心設計。

2/Target User的Persona建立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我們的系統過去並沒有留下太多使用者資料可以進行User Behavior tracking,因為用的人不多,所以Persona的建立從使用者訪談的問題的搜集與分類,先描繪出真實使用者的樣貌後,才不會有『對著空氣做設計,其實沒有使用者』的窘境。

這邊我們有簡單走訪了一下User journey map 與使用job to be done去找出使用者在『知道有這個APP』、『下載前』、『過程中』、『會不會一直用』各個節點的問題,還有嘗試找到一些洞見。

3/開始設計與簡單的研調

使用者中心?讓各處室為難? 我們追求兩全其美

原始的狀態想要進行幾種使用者的分流或是推薦,因為一款預設大家都會用的系統,常常到最後因為大家需求都不同,折衷方案讓大家都不滿意而離開系統,這也是過去系統存在的問題。

分流的最初構想,有像是學校教職員、學生、訪客……但是,分流這件事實在太耗成本,於是我們用了更簡單的方式去繞道,只分成有沒有用帳號登入,讓使用者自己決定自己的APP桌面應該長什麼樣子,想看的放最前面,不想看的往後面丟,這樣,也可以解決各處室的窗口都必須要放上APP的行政窘境。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by 《九品芝麻官》

遊戲化的校園生活場景

其實雖然很fancy的介面跟構想多半的狀態是做不完,但是既然我是抱持想要讓他跟過去都不同的心態,那我還是想做一個Gamification的設計。

像是原先的開發規模其實是兩個工讀生,如果一直執著於『現階段可行』,大家對於APP的想像就仍然會是2個工讀生的想像,產品不會進步,也無法吸引更好的人與想法加入。

如果我們擺脫多數限制,數年之後我(顧客)的世界將是什麼模樣?-『OKR-做最重要的事』

比較好的方法是端出一個讓人看了覺得wow的設計後,把對使用者來說重要且緊急的排在最前面開發與優化,使用者反應不錯後,資源、人力才會接著進來,然後我們接著做其他部分。

Kano model的概念:先做使用者認為Must have的功能

在日本品管大師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博士於1984年所提出的Kano model中有一個觀念來幫助大家決定產品開發的優先順序,避免做了很多很多雜七雜八的功能使用者還是無感。

功能當中有的是Must have的,像是一家公司的文化與薪水,沒有照顧好民生需求,再多的福利(比如零食),都像隔靴搔癢。

很多功能,但是使用者覺得好用嗎?

根據訪談結果,我們發現,學生原本會使用App的人最常用的功能,就是學期末會查成績看有沒有卷或是被當,至於GPA會另外用小工具計算。另外就是查詢課表,但是有的人查完一次後就會用自己的其他小工具,因為學生其實還會有社團課、打工等等其他固定的活動,同時要經營多個行程APP實在太痛苦。

Base on 現有系統優化的課表

我們的成績系統,想要做到的練習,就是不要再讓學生用一大堆工具。GPA工具能順便附上,對於學生的自我管理是有幫助的。其實,甚至也想把畢業門檻做成遊戲化Badge system的構想,因為真的很多人到了大四算畢業學分,才發現就是少了一點點。因為規定改來改去,查表格常常自己手動算也不太準。有一個Badge去計算,勝過學校在畢業季處理一堆學生的抗議,害各位行政人員晚下班。

視覺友善的課表

那我們的課表,要勝過其他競品的,除了一個視覺友善的課表(原先的沒有資訊層級,把所有資訊擠在同一張表格),也許需要顯示手動輸入其他APP很麻煩的地點與提醒學生上課,甚至綁定作業繳交時間等等。

重要事件提醒

就我自己的大學經驗,成大太大了,有時候同學會對上課地點失憶造成不必要的遲到,課程作業與小考很多時候也很感謝朋友的提醒。

當然有些人也會說,我們幹嘛做那麼好?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佳,是自己的問題。現在學生過太爽了,都不會珍惜。以前我們的年代還更辛苦欸……諸如此類,但是一個追求進步時代,難道大家應該越過越糟嗎?搭飛機出國的人都很懶惰,應該翻山越嶺游泳渡海,這樣的思維真的對嗎?

以使用者中心為出發的設計,可以做到好的程度就是這麼多。

做使用者認為Attractive的功能

以下這些功能是當初有做出設計但是優先順序比較後面,不一定會開發的功能。

線上學生證:
在成大二手版天天有人掉學生證,扣除想要出名故意掉的人,應該大家都會覺得是一種煩惱,我自己大學四年就掉了3張學生證,如果學生證綁在需要登入的App上,可以給減少每次圖書館一堆學生忘記戴證要堵在門口讓館員頭痛的窘境,另外外校考入的研究生在等待學生證核發的程序時程時,也可以先使用此證買學生高鐵票,進出健身房等等。當然這樣功能需要考慮一些法規問題,只是先提出構想。

即時在館人數:
期中考前一週,學校的圖書館常常爆滿,我常常看到很多人跑到A圖書館後,發現沒位子,就到B圖書館去,又發現沒位置,一天下來其實書也不用讀了,即時在館人數能不能藉由遊戲化的介面呈現呢?

成大的系所非常完整,但學校太大了,常常有很多各系所的神秘空間舉辦很多很好的活動,是跨領域的,但是沒有人知道,導致參加人數不多。成大其實就是散落一地的好書,原先透過官網宣傳的結果,就是很多很多的資源,只有少數人知道。即使透過粉專,仍會導致很多人不知道要追蹤粉專,沒有看到活動,活在自己的同溫層之中。有一個mobile friendly的窗口,對於學生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一點點的3維資訊
我們能不能藉由遊戲化的介面,建構出一個Base on 3D空間而非2D表格的資訊層級?點入該圖示,直接查看該空間有的活動或是該空間的介紹?在日本的地鐵APP為了避免大家迷路,甚至還花費鉅資提供AR與3D地圖,然而一個簡單的Isometric illustration其實以節省成本又造福使用者的方式解決很多問題。

即時在館人數:數據其實早在圖書館入口就有
3維資訊的構想,甚至可以加上一點點的即時活動資訊

分享的目的不是希望去分化或指責,而是希望能夠更多人願意去改善自己的環境。我的設計不是最好的設計,因為,好的設計本來就是群眾參與,慢慢有更厲害的人加入去塑造出來的。

希望未來可以看到更多具有技術的人,願意跳脫工具人的思維,去想我們的科技產品,想要為使用者與社會提供甚麼價值?

成大校園APP
Website: https://app.cc.ncku.edu.tw
Description: http://cc.ncku.edu.tw/p/412-1002-23626.php?Lang=zh-tw

以上是我不專業的分享。

🍳喜歡我的日常分享,歡迎訂閱我的頻道與幫我拍拍手~
I like the best of the both world.
I am a designer and a programmer.
🔮我是一個設計師,也是一個工程師。
😊我喜歡左腦右腦均衡的生活。

--

--

Silicon Chang

I lik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I am a designer and a programmer. | 喜歡左腦右腦均衡的Lifestyle